高校师资管理中的生态理念

点击数:876 | 发布时间:2025-02-14 | 来源:www.nurll.com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264-02

    国内高校的师资管理主要历程了以效益为目的的“科学习管理”和以教师进步为目的的“人本管理”两个阶段。“科学习管理”旨在解决经验管理带来的效率低下和主观判断问题,促进教师管理工作效率最大化,强调教师作为经济人有哪些用途。它的缺点很明显:一是由于采取从管理者到教师的线性管理模式,与教师形不成有效的互动,不容易激起其能动性;二是管理者依赖强制性的规章规范、评价标准来“驱使”教师在预想的轨道上运行,以刚性方法推进工作目的的达成,以经济奖惩调动管理对象,容易忽略横向的交流与协调,不利于运用情感、价值目的和行为标准等柔性原因达成对教职工的勉励用途;三是依靠量化的考核方法,只能推进教职工被动去迎合考核目的,不利于调动其真的的积极性去参与目的建设,其营业额也就可能由于重视“量”的原因而忽视“质”的原因,缺少革新性。这类缺点最后致使了师资人本管理理念的出现。作为前者的对立面而生,后者旨在客服前者把教师异化为标准和规范的附庸从而挫伤教师积极性的问题,追求管理活动的人性化一面。然而,其缺点也非常明显,一方面,这一立足于“为教师个体达成”的服务型管理不可以回答怎么样达成人与人之间有效协作这一难点;其次,它在把教职工从“物化”的地位中解放的同时,全方位欢呼满足教职工的个体需要,这就忽视了管理中除去“人”以外的其他原因,从而走向了与“刚性”管理相反的另一极端。这两种教师管理思想是思维定式下的二元对立,都缺少全局的视线,缺少和谐,很难调和,它客观上呼唤一种可持续进步的共生型管理模式。生态管理就是如此一种能避免传统管理的缺点,发扬其优点,在继承中完成超越的新的管理方法。

    1、生态学与生态管理

    从字面理解,“生态管理”是生态学与管理学融合生成的产物。生态学的核心定义之一就是生态系统。它描述的是自然界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在功能上的统一单位。比如森林群落与其环境就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草原与其环境就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由生物与无生命的环境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个具备肯定大小,实行肯定功能,并能自我保持的自然实体。系统内部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借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和变化,都将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这一术语引申到社会范围后,描述的是以各种角色呈现的人与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形成的每个层级的单位。譬如,作为课堂主体的师生与课堂环境构成的体系可以视为教学生态系统;同样,在一个层级的师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被管理者与管理环境构成的体系也可以视为师资管理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另一核心术语,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持的能力的展示,描述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某种特定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和相对稳定的平衡状况。生态平衡并非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某一部分在遭到来自系统内外原因的干扰时,都会引起其他部部分发生相应变化从而打破平衡,然后,或是经过自我调节机制或是借用人为机制,恢复原有些稳定状况,或进入更高的平衡状况。整个系统一直处于“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不断运动、变化和进步的过程中,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环境之间维系的是一种和谐且充满生机的关系。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了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内部各元素的联系性,系统内部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性,系统在动态平衡中可持续进步性。正是本着这类理念,一些学者提出了生态管理的定义。譬如,Rober.C把生态管理视为一种办法,旨在促进所有利益攸关者都通过与其生活环境互动来参与拟定保持系统可持续的策略[1]。陈向阳将生态管理概念为“用系统的、全方位的、有机统一的生态学理论和思维办法去研究整个管理生态系统及其规律”[2]。佘正荣从四个方面概括了生态管理的特征:一是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可持续进步;二是用循环的渐进式管理(又叫适应性管理)代替线型管理;三是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有机性与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四是强调管理的开放性,广泛参与性[3]。周建平则从“整体性”、“平等性”、“开放性”、“创生性”和“共生互动”等方面列举了生态管理的特点[4]。

    不难看出,以上学者在对生态管理定义的界定和生态管理特点的列举时,都纳入了生态学的核心思想,不难看出,这类关于生态管理的论述至少包括了如下一同之处:一是打破从管理者到被管理者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思维,代之以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第二是在管理过程中,既要考虑人的原因,还要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第三,系统内部各要点之间永无停息的互动是管理活动的存在方法,动态的和谐被视为可资持续进步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三是整体性、系统性、合规律性得到认真考量。

    生态管理在宏观层面的理念对教师的生态管理具备较强的指导性,由于后者也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性。管理者、教师、管理任务和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点也需要在动态和谐中存活与进步。在这种意义上,教师的生态管理可以界定为,把生态管理理念纳入师资管理活动中,通过优化各种生态要点和生态环境,促进师资管理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协调、持续的进步。

    2、师资生态管理的结构和内涵

    高校教师管理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备自己的结构与功能,各要点在各自生态位上发挥用途。师资管理生态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生态主体;二是管理任务;三是生态管理环境。师资生态管理的内涵是生态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具体化,它既蕴藏了生态学的思想,也遵循教育管理的规律,是两者在宏观层面上的高度统一,其内涵体目前多个层面。 第一,承认整体和系统的功能。师资管理生态系统是由不同主体形态与环境组成的有机体系。管理者、教师和管理环境构建的是一个有机整体,能释放每个要点的最大潜能是推进整体进步的有效方法。但从其次来看,“每个要点整体的总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譬如,在具体的师资管理中,通过宏观上的统筹协调,可以达成系统内要点之间的最好组合,通过信息上的准时传递或反馈,可以节省时间或精力,降低能耗,最后都能够帮助创造出更高效的功能。

    第二,它是一种去中心化管理。生态管理软件中的每个要点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他们是平等的、互为主体的“共生”关系。管理者与教师作为生态管理软件中有一同利益联结的主体,他们在人格、权利对等的基础上维系共生合作的关系。它与“所有为了组织目的”的效率型管理和“所有为了教师个体达成”的服务型管理不同,后者都主观的为管理确定了一个中心,让管理者和教师形成对立,打破了管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第三,在环境和谐中追求平衡。任何有机体都需要依靠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都需要依赖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求得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由此,主体与周围的环境之间能彼此适应是生态系统存在的首要条件。教师生态管理要着力为主体提供能够帮助存活和进步的环境。它既包含物质环境也包含精神环境。作为精神文明的创造者,给教师提供以“公平”、“尊重”和“认可”为基础的能令其身心愉悦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公平”是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工作的基础,“尊重”是保证教师高兴工作的外部条件,“认可”是勉励教师不懈工作的驱动力。

    第四,交流互动是其存在的基本状况。生态系统中充满生机的奥妙在于各生态要点之间一直以各种形式在不停地进行交流。教师管理生态系统中各要点的交流的主要方法是对话。真诚、平等、开放的对话可以使价值观念、认知水平、需要指向和理想信念各异的主体之间达到最大程度共识,从而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对话还可以促进主体之间的信息和经验传递、碰撞、升华和推荐,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一同提高,一同获益。

    第五,视共生互利为有效渠道。所谓共生是指,根据事物间是相互依存、积极合作的关系之预设去剖析、认识和管理师资管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活动和现象。生态主体的共生互利是增强其合适度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教研活动的合作和交流、拓展多学科合作及跨学科攻关等都是共生互利的例子,主体都在这类合作者受益。

    最后,视可持续进步为终极指向。任何生态系统的平衡都并不是永久的、静态的、绝对的平衡,它们一直在不断打破平衡和建构新的更适当的平衡中得到进步。教师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在不断建构“新的平衡”中达到更适当的结构,发挥更高效的功能和获得更好的生态效益。譬如有的普通高校由于科研瓶颈影响了学校的进步,特别侧重教师科研方面的素质。最后引起管理者和教师都对科研营业额很看重,科研成就由此增加。这就打破了原有师资管理生态系统平衡,推进了新的平衡形成。当然,“打破”平衡需要把握适度的原则,要考虑教师的承受重压,要符合教师进步的生态规律,只有如此,整个生态系统才能获得持续、良性的进步。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